2018年生命中心“定量生物学”暑期培训成功举办
开班仪式合影
2018年7月13日晚,由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联合举办的“定量生物学暑期班”在北京大学老化学楼东配楼101会议室正式开幕。在开班式上,来自全国各地30余所院校66名学员与来自往届培训班及北大定量生物学中心(CQB)的助教以及中心老师们汇聚一堂,开启了为期四天的独特而又难忘的学科交叉探索之旅。
本次培训除了备受学员们期待的专家学者分享的定量生物领域的前沿发展以及各自领域课题的最新成就,还安排了实验室参观、师生午(晚)餐会、文献阅读、小组交流、头脑风暴、游园等一系列丰富精彩的活动,让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北京大学及交叉学科的魅力。
开班仪式上,老师和助教们和同学们进行了一系列破冰活动,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同学们积极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学校、理想和科研情况。大家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寻找志同道合有志于科研的朋友。
来自南开大学的学员们集体介绍
紧接着齐志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让大家对中心概况及老师们的研究方向有了大致的了解。他期望大家可以在这四天与老师同学们踊跃交流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场的欧阳颀、宋晨、魏平、邓明华和林一瀚老师接下来向同学们介绍了各自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并祝愿大家在这四天内有所收获。最后,暑期班组织者林一瀚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培训的日程规划,鼓励大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四天的课程及活动中。
齐志老师主持开幕仪式
开幕式结束后,在场全体师生在北京大学老化学楼东配楼102会议室共进晚餐,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中向老师询问有关于科研、学业、未来道路选择、以及研究生涯相关方面的问题,并相互交流讨论。
正式开课前,助教们为同学们发放了暑期培训的各种物资,并带领大家参观北大校园。让同学们在感慨燕园美之余更多了努力学习的动力。
欧阳颀老师热情洋溢地与同学交流
欧阳颀以“定量生物学中物理概念的应用”开启了暑期班的第一课。接下来魏平、来鲁华、张奇伟、齐志、宋晨、李志远、汤超等近十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同学们分别讲解了细胞信号动力学: 合成生物学扰动与全新设计、生物分子设计、Dissecting Functional Regulatory Structures of the Genome from 1D to 3D、A new bridge between physics and biology: DNA curtains、计算生物物理简介、关于资源竞争模型的统一理论:恒化器,营养限制和自发空间异质性、系统生物学介绍/Introduction to Systems Biology等最前沿的科研进展。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惊叹于交叉学科的新颖与实用。
魏平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大家
在课后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提出疑问和自己对于课题产生的想法,再细心聆听老师们的耐心解答后与老师交流,通过思维地不断碰撞,同学们对于问题有了新的见解与思考。
四场午(晚)餐会上,魏平、张奇伟、齐志、汤超四位老师与同学们就对待科研的态度以及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交流
魏老师向同学们讲述培养学业之外精神愉悦的重要性
张老师向大家阐述学业上专注的意义
齐老师谈笑风生,用自身经历告诉大家交叉学科之美以及人生不设限的生活态度。
汤老师用各人丰富的阅历告诉大家交流的重要性
在综合科研楼和王克桢楼的实验室参观中,同学们在罗春雄实验室了解微流控装置在定量生物学中的应用,在刘峰实验室了解双光子显微镜在果蝇胚胎发育研究中的应用,在方婷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北极星高性能计算平台,在齐志实验室了解DNA帘幕技术在单分子研究中的应用,在林一瀚实验室了解单细胞时序分析与细胞命运决策。各个实验室的老师及师兄师姐耐心为同学们讲解设备使用及研究的科学问题。来自不同专业同学们的问题千姿百态,实验室的师兄师姐细致解答,努力让大家不带着疑问离开。
各组同学为了最好地展现出自己在文献研究中的成果,几乎每天都连续奋战到深夜:讨论文献、归纳总结、预演排练,力求完美。”头脑风暴”最重要的环节——小组展示被安排在暑期班最后一晚。齐志、魏平、李志远和林一瀚等老师出席并聆听了同学们的研究汇报。
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环节
展示中,老师和同学们听得认真细致;展示后,提问也来得一针见血。来去之间的唇枪舌战,让同学们对实验设计的逻辑和文章的理解则越来越明晰。老师们鼓励大家虽然研读文献是科研的一个基础和出发点,但也要学会辩证地看待文献结果。最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最后在结业仪式上,出席头脑风暴的老师们为同学们颁发了培训结业证书并送上了美好的祝愿。同学们则手持着证书,纷纷和自己喜爱的老师们合影留念。
短短的四天培训,大家共同探索新知——认真聆听、踊跃交流、度过了难忘的时光。培训结束后,部分同学们小聚在一起,庆祝和分享这些天的收获与友谊。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专业视野得到了开拓,有些同学感觉找到了科研的乐趣,更多人则庆幸自己收获了志同道合、爱好科研的导师或友伴。以此次培训的经历,助力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